春秋战国时期,战争频发。</P>
原本的一年一耕技术,渐渐跟不上各国的战争要求。</P>
随着铁器农具,和牛耕的技术出现,华北平原就原始的一年一耕,朝着两年三耕转变。</P>
所谓的两年三耕,就是在抢种抢收的情况下,不间断地进行‘禾一麦一豆’轮流种植技术。</P>
这些资料,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都有提及。</P>
而两年三耕的技术核心,又被称为‘保墒抗旱’!</P>
‘保墒防旱’,就是指解决水涝和干旱的问题。</P>
这一技术将维持五六百年之久,直到隋唐时期,出现了‘沤肥’,以及曲辕犁等更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技术,这才把两年三耕,发展到了一年两耕。</P>
苏明哲对沤肥和曲辕犁、水车等技术,都了如指掌,如今轻轻松松就拿了出来。</P>
其中沤肥的步骤,比较麻烦。</P>
不过,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,总时长也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完成,若是在夏天,耗时会更短,只需要二十天左右。</P>
有了先进的沤肥技术,解决了田地中的营养问题。</P>
苏明哲又找来几名墨者,让他们把水车、曲辕犁等新农具弄了出来。</P>
有了这些发明,苏明哲就在自己的食邑泗水乡,还有沛县的官田,播种了五十余万亩地的冬小麦,进行实验。</P>
不知不觉中,时间到了十月份。</P>
天寒地冻。</P>
苏明哲又趁着河流枯水期,开始带着百姓,兴修水利,修建道路、修补城池等。</P>
在这种忙碌工作下。</P>
不知不觉中,半年时间过去了。</P>
转眼到了第二年春三月,去年种下的冬小麦,此刻都开始抽穗。</P>
苏明哲叫来本郡大小官员,前来‘考察’。</P>
由于加了沤肥的缘故,这五十万亩冬小麦的产量预期,比往年的春小麦长势还要健壮不少。</P>
五月份,冬小麦收割。</P>
广告位置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