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‘让位’之事如果说过去有些人以为不过是流言,一些人还心存侥幸,皇帝早晚会出来辟谣的。可现在赵柽在廷议中摆明了态度,那可就不是说着玩儿的了,虽然因为御史中丞陈东的以死相谏而为做出最终决定,但足以说明皇帝是存了让位的心思,加上与金的和议正处于"gaochao",这摆明了是在做善后工作啊!
廷议中的消息一传出,这就像在油锅中撒了把盐,引了又一轮的保皇风潮,前边的如果称得上是台风,那么现在刮起的就是飓风。前次风波商界和太学生称得上是主力的话,那么这次农民则起到了推动的作用,京畿四路先难,各州县乡间耄老组成了请愿团赴京请愿,恳请皇帝不要退位。
接着这股风开始向两河与河东蔓延,民间请愿团纷纷踏上进京上访的道路,而南方却相对平静。其实这也好理解,两河和京畿地区是靖康年间金军入侵时的重灾区,财产和人口损失巨大,若不是赵柽出兵抢回,将有更多的人被虏到东北为奴,因此这里的百姓痛恨赵桓,而对赵柽却是心存感念。
河东和西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,那里是赵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,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。他不仅驱逐了西夏,收复了灵夏诸州,给西北带来了安宁,而且两次用兵抗金,使河东大部分地区免于兵火。而且在其努力下,投入了大笔的资金,将一片片荒芜之地改造成良田、牧场,并开掘矿场,展手工业,使民生大为改观,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了这位当了皇帝的少年王爷。
可这次运动的另一个亮点却是无论是朝中,还是各地州府,乃至皇帝最为信赖的军队都没有声,而是各尽其职。努力维持着守地的秩序,保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。作为起者之一的太学生们情绪似乎也克制了很多,不再搞大规模的游行,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,依然积极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,以及这些年来大宋取得的成就,当然激动之时。言语中难免会对靖康皇帝不敬……
但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波涛汹涌,各地镇抚司使都受到了枢密院的密令,要他们提高戒备,取消休假,严密监视所属辖地政府和民间动向,一旦有生‘倒皇’迹象。可先斩后奏立刻予以严厉镇压,绝不手软。而赵勇那边也接到了命令,加从高丽撤军返回驻地,以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备力量。明州和海州、泉州水师也得到授权,一旦京畿有事,他们可派遣舰队进入长江,接管沿海各府的防务。控制东南地区。
不用问这些措施皆是出自赵仁和在京的几位军中大佬之手,而授意的必然是皇帝。赵柽十分清楚历朝历代乃至后世想造反就必须掌握枪杆子,没有军队的支持什么都是白搭,一帮秀才再有才也不是一群手持刀枪的士兵的对手。而他之所以敢于以退为进的处理这次危机,在朝会上行险公开表态让位,却又不担心自己帝位不保,信心就是来自于他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。
自二十多年前在北府建军起,赵柽就把军队的指挥权和控制权抓在自己的手中。这也是他的自留地,没有人能插进手去。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,当年随他征战的老兵们有的战死沙场,有的因伤退役,还有的解甲归田,但是保留下来的都是精英,现在军队指挥使以上军官可以说都是他带出的老班底。忠心毋庸置疑。
其后无论是通过军校培养的军官,还是新入伍的士兵都保持了传统,接受了忠君卫国的思想教育,因此军中从上边的枢密使到下边的普通士兵。在他们心中皇帝才是军队唯一的指挥者。其他人都不要想干涉和插手军队的事务,这也保证了赵柽的命令会被军队无条件的执行,而想要造反得看看他们答应不答应,可以说军队就是赵柽插在大宋的定海神针,无人能撼动。
赵柽有了军队的支持,他在这场风波中就不怕有人捣乱,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出动军队平息这场动乱。但他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,将动用武力排在了所有选项之后。所以他在人前是明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,暗地中却做出了种种安排,玩着阴谋诡计,明着一套,暗里却搞着另一套。可他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,掌控着全局,等待最为有利的时机出手。
就在赵柽调兵遣将做好应对准备的同时,见喜和李峻追查幕后黑手的事情也有了进展,‘让位’传言的源头确实是来自宫中的内侍,可结果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……
广告位置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