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官府的一系列措施出台,灾区的情况得到了缓和,而旱情却还在持续,五月后依然无有效的降雨,北方很多州县粮食大规模减产已成定居,严重的地区将颗粒无收。。。好在赵柽早有预案,从南方向北方大规模调运粮食,并没有州县因为缺粮而出现饿死人的现象,当然流民四处逃荒的景象更没有出现,
现在虽然有官府免除了税赋、徭役,有赈济粮可领,但是灾区百姓眼见灾情还在持续,不免心存忧虑,今年粮食绝收也就意味着一年的收入全部泡汤,可人活着不止是吃饱肚子,还要有其它的花销等着,尤其是来年旱情缓解后还需购买种子、整修农具,这都需要花钱,可现在却没有来钱的道儿。
没想到皇帝却为灾民们想到了,受灾严重的官府开始贴出告示,征集兴修水利的民夫,与以往不同的是不是免费的徭役,而是有酬劳的,且以自愿为原则,不是强制性的,一天三顿管饱,每月还有十到十五贯的工钱。有这种好事,青壮们怎么肯呆得住,这样家人不仅能剩下一个人的粮食,干上几个月就有几十贯的收入,足够一年的开销了。
而这种好事却又引来一场风波,却不是因为不给工钱,不给饱饭吃,只是因为水利工地上多出了几个金碧眼的‘夷人’。当然他们并不是和大家一样干力气活儿的,人家都是‘专家’,负责指导民夫们开挖河渠,修整堤坝。制造机械的,想着堂堂大国的子民被几个夷人呼来喝去。指手画脚,自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。
初时大家只知道这些夷人是工部派下的人。心里有气还能忍受,只是私下里骂几句而已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,接触的增多,大家了解到这些夷人是来自万里之遥的阿拉伯,而他们也不是被请来的,而是大宋水师远征波斯时抓回来的俘虏。得知真相的人们立刻不干了,这些年大宋在战争中连连胜利,他们俘虏可是见多了,可那些俘虏都是干得最苦、最累的活儿。现在反过来了,怎能让他们无法接受,纷纷要求官府换人……
其实这些夷人们正是远征塞尔柱时从巴格达抓来的俘虏,不过却不是普通的俘虏,那些人不是知名学者、科学家,就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。赵柽将他们按照所长分别送入艮园和各个工坊之中,传授他们的先进技术。其中一批测绘和水利人才被送到工部,研究如何规划、兴修水利设施,开挖运河。
此时这些阿拉伯专家们参加了前期的调查和规划。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修整方式,得到了大宋工部的认可,于是将他们都派到各个工地上担任指导,监督施工。这本是件好事。可是还是引起非议,尤其是那些正统保守的士人更对夷人掌权十分不满,纷纷声对此表示反对。在事件中推波助澜。
赵柽得知工地生的事情后并没有觉得奇怪,因为历史上。中原地区有相当长时期是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这种地位造就了中原文化以正统自居的优越心理。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。中原文化多次遭遇外来文化侵蚀与冲击,但一直保持着其根基与核心不变,从未实现与外来文化真正的、深入的融合。
在这种文化环境中,造成的结果是人们往往以冷峻的态度迎候外来文化的纷至沓来,同时在骨子里却抱定一种‘以不变应万变’的信念和‘以我化人’,不允许‘以人化我’的心态。此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,同时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优越和正统,进而瞧不起其它民族,一律称之为夷。
从秦汉至宋千多年间,在整个中原地区的学术界中,维护传统、弘扬传统的保守派居多,敢于破除传统的改革派却较少。同时,在正统保守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下,人们对所谓的权威有着天然的崇拜。在学术研究中,视权威为领头羊,不敢对他们的观点提出异议,以致人云亦云。思想缺乏开放性,导致对外部的一切异己事物持排斥态度居多,形成了较强的保守观念。
而稳固执著的本位精神对科技展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,它易使人才养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,导致人的思维与行为的灵活性、机敏性、变通性相对趋弱,适应外界变化的耐力和韧劲较差。此外,它还影响到人才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比较性认识,造成时间观念、节奏意识淡漠,危机感与紧迫感不强。
时至今日,中原人的改革创新意识、风险竞争意识都比较落后,因此,在这种本位精神的束缚下,宋人不擅于接受新思想、新观念,阻碍新科技的产生与提升。而长期如此必将导致在科学研究上固步自封,没有创新,很难产生新的人才,无法提高本身的科技水平。
赵柽知道大宋虽然号称当时科技最为达和先进的时期,但是西方文化在天文、术数、机械制造和水利、工程、化学、冶炼等方面领先于大宋,因而他才会命远征军掠夺西方的书籍和人才以提高大宋的科技水平,做到洋为中用,也借此让宋人明白世界上还有比他们达的文明,给那些自大的人一些触动。即使他采取的方式十分野蛮,有悖于文化交流的的宗旨,可这也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。
现在赵柽不过是刚放出了一点风声,保守势力就已经受不了了,开始嚷嚷着要将那些夷人们带来的东西全部踩在脚下再跺上两脚,那么以后让他们学习西方科技还不得将太学给点了。因此赵柽对于这种杂音并不放在心上,依然让夷人们主持工程建设,并授予官职。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在大宋立足。
对于反对声赵柽也不能不理,他同样没有采用强力打压的方式。而是利用《旬报》这个媒体战场向保守势力开战,让广大百姓了解他们从不知道的世界。知晓大宋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世界。先工部侍郎郑樵在报纸上表了《夷为我用》的文章,向保守势力开炮,强调吸收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广告位置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