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观十四年的秋天,因为李宽的回归,长安城多了不少事情。
伴随着朱雀大街两边的树木,再一次变成光秃秃的模样,李宽开始考虑明年棉花种植的事情了。
李世民已经明确的说了不同意在关中道大规模的占用良田种植棉花,那么李宽的选择就不算很多了。
那些尝试到了甜头的世家勋贵,基本上不需要再怎么鼓动,就会考虑怎么去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了。
但是,怎么让长安城的普通农夫,或者是关中道的普通农夫,跋山涉水的去外地种植棉花,这是需要李宽考虑的。
“王爷,我觉得明年重点推广棉花在河东道的种植,应该是最有可行性的,并且也能达到稳固河东道北部局势的目的。”
武媚娘对李宽的很多安排都很清楚,所以如何推广棉花种植,李宽也会跟她一起商量。
“河东道确实是首选,长安到洛阳,再到晋阳,接着到朔州,全部都通了水泥路了,要移民的话,非常的方便。除了南边的那些州府人口稍微多一些,越靠北方,唐人的数量越少,大片大片的都是无主之地,推广的阻力非常小。”
后世的山西、河南、河北,都是棉花种植大省,李宽自然不会傻乎乎的跑到江南去推广棉花种植。
再说了,这棉花推广要是能够跟草原战略结合起来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“要让这些农户都愿意去河东道,最好就能让坊间都流传着去河东道种植棉花的各种好处,要让读书人都替我们说话,要不然这个效果不会很好呢。”
这年头,很多地方的信息都是相对闭塞的。
而信息流通比较快的地方,无非是长安这些大城里头,当地百姓愿意移民的又很少。
“你这么一说,本王倒是想到了一种方法,能够有效的引导舆论。”
李宽大体上听懂了武媚娘的意思,无非就是掌控民意,给人推广自己的想法。
“王爷你有什么办法?”
武媚娘虽然提出了建议,但是她自己却是觉得要达到这个效果非常的难。
没想到李宽听了,居然马上就有主意了。
这就由不得她不惊讶了。
“媚娘,你不觉得现在长安城中的百姓,获得消息的渠道太少了吗?来来回回,基本上都是靠口耳相传,很多消息传到最后就完全变化了。如果有一种东西,能够将长安乃至大唐的主要消息都记录在上,然后售卖到各处,岂不是消息传递的速度会快很多、准确很多?”
李宽这个时候,总算是意识到自己这几年漏掉了一个东西。
这基本上是每个穿越者都会搞的东西。
“王爷,你是说让印刷作坊印刷一本简易的书籍,然后低价售卖吗?可是长安城好多百姓都不识字啊。再说了,哪怕是识字,这书籍里头文绉绉的话,好多百姓也听不懂呢。”
武媚娘聪明伶俐,很快就把握住了李宽话里的关键。
“也不叫书籍,只是简单的印刷几张纸,我把它叫做报纸,一文钱一份的雇佣人到各地售卖,或者干脆放到各处蜂窝煤铺子售卖。至于你说的识字问题,其实,长安城中,如今百姓的识字率已经不低了。
基本上在各个作坊上工的百姓,都是认识基本的常用字的,再说了,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认字,只要报纸上的内容足够吸引人,自然有人把报纸上的内容讲给周边人听啊。至于文绉绉的话语,这完全是可以改的。”
经过楚王府将近十年的努力,大唐至少减少了一百文个文盲。
虽然跟后世比起来,这个年代的识字率还是非常的低,但是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。
“一文钱一份报纸吗?”
从李宽的话里头,武媚娘又发现了一个问题,“王府的印刷作坊,应该是整个大唐规模最大的印刷作坊了,技术也是最厉害的,但是,即使如此,一文钱一份的报纸,也是要亏本的吧?虽然一文钱不多,但是如果长安城很多人都买,每天都亏个几十贯,一年下来也是很吓人的。再说了,亏本的生意,没有办法长久呀。”
“不,不亏本!”
李宽脸上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。
“不亏本?”武媚娘在脑中重新梳理了一下印刷作坊的消息,确定自己把握的东西没有错之后,再次说道:“王爷,一文钱一份报纸,除非你只印刷一张很小的纸张,否则不可能不亏本的。按照媚娘的理解,要把长安城的一些主要消息都囊括进去,一小份纸张是不够的,起码得相当于正常书籍四五张的篇幅吧。按照这个规模,一份报纸一文钱,起码得亏两文钱一份啊,这怎么就不亏本了?”
“媚娘,我说的不是印刷报纸不亏本,而是我们发行报纸,经营这些报纸这件事情,可以做到不亏本。”
李宽想到了后世那些一块钱一份的报纸,厚厚的好几张。
广告位置下